品牌故事
1982年,荆书典从当时的山东工业大学毕业,被分配到济南自动化仪表厂,他当过工人、检验员,干过车间主任,最后被提拔成为副厂长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企业经营状况日渐下滑,主管技术的荆书典有许多想法无法施展。此时,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。1993年,已过而立之年的荆书典在济南解放路租了四间民房,开始创业。除了满腔激情,全部家当就是他和五位朋友每人一万凑的六万元。六人“结义”,公司取“六”的大写数字“陆”,名为大陆机电研究所。
当时装一部固定电话就花了6000元,加上租房、买办公设备,不足半年,六万元已用去大半,而此时公司的科技研发正处于攻坚阶段。6万元的资金,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,不是一个小数目。可对于一个搞科技研发的企业,却杯水车薪。“公司刚成立半年,账上的资金就已用去了大半,而此时公司的科技研发正处于攻坚阶段,怎么办?”荆书典暗暗下了决心,毅然决定停发了自己的工资,而且一停就是半年。在他的带领下,和他一起创业的6人受到了“同样待遇”。荆书典为了节省开支,承揽的项目都不雇工,和其他人一样骑自行车到工地,和其他人一样手捏冲击钻,一切货物装卸全部由自己人完成。这样以来腿肚子抽筋成了家常便饭,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也司空见惯。
后来,有人找上门来求助:临沂一家工厂从意大利引进了一套二手设备,因为交接失误,系统密码缺失,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无法开启。对方只给他们五天时间,荆书典和同事看着图纸和机器上的意大利文一头雾水。“马上叫人去新华书店买意大利语词典,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”,他们输入密码打开系统后才发现,电脑上的意大利语竟然可以通过程序转换为英语……在车间里忙碌了96个小时后,荆书典终于找到故障点,机器得以启动。临沂这家工厂最后付了五万元维修服务费。荆书典掘到第一桶金。
掘到第一桶金的荆书典,逐步摆脱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,在全省软件自动化控制市场站稳了脚跟。但2003年,荆书典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,“大陆”也差点“熄火”。
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2002年,“大陆”投入2000多万元,在济南高新区开建大陆机电园。当时因为种种原因,本该当年拿到的土地证没拿到,第二年机电园建成后,房产证也无法按时拿到。由于缺少两证,“大陆”无法进行担保融资,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短缺。荆书典综合分析发展前景、评估盈利能力后,采取了限制合同签订、压缩合同数量等措施。2003年初,“大陆”推掉了和华泰纸业集团签订的350万元合同,像这样推掉和退掉的合同,三年里累计达9000多万元。“舍弃千辛万苦拿来的订单,心里非常痛苦,但再难也得讲诚信,接了单子如果做不了,就会砸企业的牌子。”他说。
让荆书典欣慰的是,正是讲诚信,让他们逐渐得到银行的青睐,最多一年拿到了900万元贷款。2005年,“大陆”拿到了土地证和房产证。苦苦支撑三年后,他们走出“寒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