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“630”后,国内光伏行业整体上可谓是哀鸿遍野,大企业大多忙于低价拼杀寻找活路,小企业则多数关掉产能被迫休养生息。自从2016年这个夏天过去后,光伏的价格再度上演悬崖式下降,企业再陷低价拼杀,行业再入寒冬。
各种不利的政策消息和风声,犹如一道道晴天霹雳,使得行业难再安宁。很多人都深感困惑,为什么面对原本就如此困难的中国光伏应用市场,政策制订方面不是立足于帮助其更好地做起来,反而是要雪上加霜?
低声叹气、紧锁眉头也好,高声谩骂、不停抱怨也罢,一直自喜于乃国家政策力挺的行业的光伏人,不得不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个产业,思考行业的政策风险。
到底怎么了?应该怎么办?能够怎么办?
新阶段:是金融业,更是服务业
跟规模而走,逐补贴而居。
从戈壁到荒漠,从昔日煤田到今日山野,行走于开阔处,奔波在府衙间,个体电站规模从十兆瓦到数百兆瓦。不过短短三两年间,我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,其中的主角正是拥有全球产能绝对占比的中国光伏制造巨头们,以及拥有强大资金实力和资源实力的央企国企。
政策的效力也同样体现在分布式光伏方面,被国家能源局不断立为标杆的浙江省嘉兴市成为规模激增的典型。一方面秀洲区的“省级补贴政策洼地”,另一方面各区县高达0.3元的地方度电补贴,当地屋顶分布式迅速热火起来,号称当地屋顶已几乎用完。
政策之力,实可谓立竿见影!
光伏产业的这几年“规模激涨期”,光伏企业的“业绩成绩单”,又不断刺激了我国光伏制造业的产能激涨,更吸引了各路英豪进军下游的投资热情激涨。
这是一个以规模论英雄,以现金流为实力的阶段。哪里可以开发大项目,哪里的补贴幅度和光照资源可以有更高的投资收益率,哪里就有英豪们的身影。从政府、行业到企业的报告里,业绩规模的激涨成为最突出的成绩,也成为实力的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