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次协商也和很多国家结下深厚的友谊,“不打不相识”。
3、各国在之初对计划的内容是有不同意见的,那么这些差异点在哪里?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?我们邀请到了IPEEC法国秘书处的项目官员黄艾琳女士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。
黄艾琳:求同存异,形成共识
从一开始,各国成员对提高能效的重要性达成广泛共识,意识到能效提升是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。各国一致认为,提高能效可以带来多重效益。能让20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达成一致很不容易。所以在G20谈判引领计划文件的过程中在某些议题上体现了差异。
异议点在于目标。
最初,G20EELP设计时有一个2030年G20集团的中长期能效提升目标,并鼓励各国提出与本国2030年INDC(国家自主贡献)目标相匹配的能效提升目标。
可是各国对能效定量目标比较敏感。差异在于各国本国的政策和战略范围和目标设定的起点。
俄罗斯、沙特等国家认为各国的能源战略时间框架不同,不能统一要求限制在某个时间节点。
英国表示他们无法支持G20的中长期能效提升目标,因为他们本国并没有能效目标。他们只有一个总体的碳排放目标。所有政策行为(包括能效)都是跟这个碳排放目标连接的。因此英国当时无法支持G20的中长期能效提升目标。
因此多数国家提到,总体目标应考虑G20国家的多样性,希望语言表述更加灵活,鼓励成员国制定灵活、自愿的国家行动计划。
当时,IPEEC秘书处也考察了一下各国为巴黎协定发布的INDC.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国家有一个总体能效目标。多数国家有为各个领域设定的目标(例如建筑物或汽车排放等)。